请百度搜索合肥蓝化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找到我们!

新闻中心

常见问题

338个城市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发布 污染源无处藏身

338个城市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发布 污染源无处藏身

文字:[大][中][小] 2018-12-29     浏览次数:1677    
 “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维护的中心。当前,环保工作正朝着协同推进环境质量改善与总量控制双管控的方向转变。环境质量改善的目的指标如何肯定,改善效果究竟如何,必需依托环境监测数据来评判。总量控制制度如何完善,如何更好地中止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也必需依托监测技术体系支撑。” 在4月1日召开的全国环境监测现场会上,环境维护部副部长吴晓青的这席话道出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不只如此,百姓的环境认识不时增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关注程度日益进步,及时发布各类监测信息,满足百姓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视权,也成为环境监测的动力所在。

  新形势下,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新停顿,成为环保工作的耳目和基石。

  空气质量信息全面公开 1436个点位实时监测

  吴晓青在会上透露,我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1436个监测点位的6项指标实时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信息已全部向社会公开发布。除日常监测指标外,从2014年12月28日起,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告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已在环境维护部政府网站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去年,环境维护部继续按新标准对74个城市按月中止排名,各地也展开了辖区内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和发布工作,对敦促中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发挥了有效作用。

  除空气质量监测外,各类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曾经可以做到按恳求及时发布。环境维护部和各地环保部门经过政府门户网站、主要新闻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按时发布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污染源、生态、海洋、噪声等各类环境质量报告,发布的报告数量不时增加,内容不时丰厚,公开发布的监测报告曾经有30余种。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停顿顺利

  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

  分析污染来源,才干更有针对性地管理污染。记者得知,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完成新突破,初步构建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体系。

  目前,第一阶段9个城市曾经全部完成源解析工作。研讨结果标明,机动车、工业消费、燃煤、扬尘等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来源,约占85%—90%。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的首要污染来源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扬尘、活动源、工业消费。各地根据源解析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为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树立和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10月底前,各省、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全部建成空气质量预告预警系统;年底前,基本完成第二阶段26个重点城市源解析工作。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问题依然存在 对虚假数字要严厉问责

  2014年环境维护部组织12个检查组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域、长三角、珠三角的12个省的72个空气自动站、72家国控污染源集中展开交叉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照实向各地反响。吴晓青表示,有些中央政府为了减轻考核压力、环境质量达标等目的,行政管理部门指使监测站编造、窜改监测数据的情况时有发作,严重损伤了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对监测系统也构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吴晓青说,中央指导同志明白恳求,监测数据必需真实准确,严厉打击环保数据造假行为,对虚假数字要严厉问责。对当前的监测数据质量问题,一定要高度注重和警醒,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是监测工作的底线。

  今年重点进步水环境监测预警才干

  “十三五”将树立统一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监测结果标明,2014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全国423条河流和62个湖库的9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63.2%,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劣Ⅴ类占9.2%,同比降低1.0个百分点。主要污介入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断面超标率分别为24.7%、21.7%和14.8%。

  去年,环保部门还对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和2856个县级城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展开常规水质监测,全面控制了我国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向。

  但与大气监测网络树立这几年的投入相比,水环境监测还需加把力。今年,环保部门将真实进步水环境监测预警才干作为工作重点。一是优化整合水环境监测网络树立。今年环境维护部将增加国控监测断面和点位。二是不时强化水环境监测预警才干树立。环境维护部恳求各地环保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在水质自动监测、仪器配备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才干树立方案。三是继续做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四是认真展开跨国界河流水质监测。

  据悉,“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工作将紧紧盘绕环境质量改善这个环保工作的中心,稳步推进监测预警体制革新,树立统一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17719492087
浏览手机站